引言:马楠教授针对此次改革的形式与背景、内容与亮点、造价大变局下建筑业企业挑战与对策、聚变下造价人员如何守正出奇迎接挑战这四个方面展开了深度解读与探讨:
模块一《工程造价改革方案》出台的形势与背景
01定额计价本身的问题
1.1定额计价导向问题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采用细致的规定和精准的算量、套价,导致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和管理只重视造价计算的精确度,而淡化了工程造价目标的可控性和动态性,与建筑产品市场化要的“性价比优选”不相适应,而国际上一般是分析项目功能需求后确定工程投资目标,之后项目工程造价围绕目标进行动态管控,使工程造价最终在控制目标内。
1.2定额已失去指导市场的作用
现有经费保障、能力手段编制的定额均已无法按计划经济时期定额测定要求及时准确获真实数据,导致定额与项目合约方式、施工组织方案、工程建设实际工期等工程现场实际脱离;造价管理机构发布的部分造价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反映市场实际情况,明显滞后于市场变化
1.3从业人员能力水平有差距
我国的造价从业人员存在过度依赖被定额化的软件,我国的工程造价师普遍缺少前期策划、规划设计、进度计划、招标投标、合同管理、现场管理、造价管控、运营维护等国际视野和全过程管控能力的综合能力。
02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
2.1招标评标方法设置不尽合理
当前既有计价依据不及时、不准确问题,也有价格形成机制问题,看似招投标实质没有实现真正的市场竞争。造价与招投标一体两面、不可分割,造价是招投标的核心,招投标是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重要环节。各地评标时普遍采用将投标人报价与所有投标报价算术平均值或最高投标限价下浮一定比例为评价“基准价”的差值计算商务标得分,评标过程中采用类似定额的“综合单价分析”方式进行评标,让招投标变成了以“以对定额执行正确并恰当确定让利幅度为目的”游戏,导致不是竞争能力,而是竞争“关系”甚至在招投标环节出现了大量围标、串标、虚假招标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2.2项目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
项目前期根据粗口径定额编制估算和概算招标时依据预算定额编制最高投标报价,既难满足宏观决策需要,也不能管控具体的项目投资,形成估算、概算“软尺子”和最高投标“限价“立标杆”现象,成为“三超”根源之一。施工单位紧盯定额进行报价,客观上限制了将技术优势和管理能力转化为成本优势进行竞争报价,价格失去了引导市场资源高效配置的作用。同时,工程造价咨询主要从事清单编制算量核价和审减等附加值低的政策性业务,资源投入与项目投资周期实际需要形成错配。
2.3我国的设计文件深度不够
当前的设计文件深度及成果文件与我国定额预结算制度基本吻合,既不能满足编制准确的估概算要求,也不能满足单价合同或总价合同的招标要求和全过程造价控制的要求。设计是控制造价的源头,造价是设计的技术经济手段。事实上,按当前我国工程总承包项目试点情况看,绝大部分项目因为图纸深度不够、建造标准不明确,建设单位只得采用定额计价、开口合同或按实结算的计价模式,而这与工程总承包包干计价的本质要求是违背的。因此,参照国际惯例,在房建领域增加招标图设计阶段和技术规格说明书交付成果文件是我国建筑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保证。
03宏观政策环境的问题
1现行政策法规不适应市场竞争
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法规制度制约了市场竞争决定价格机制建立,没有真正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都在替业主管项目,如在现有投资管理体制下的概预算制度、招投标体系,既有财政资金管理的“审减”制度,以审计作为最后决算的依据等。另外发承包计价办法将计量与计价及定额进行捆绑,清单计价规范、结算暂行办法纳入了应由发承包合同予以明确的内容等。导致造价居高不下,建筑市场乱象周而复始,部分业主只得先内招后外招,以满足法定流程。
2. 现行建设监管体制不适应市场化要求
现行建设监管体制不适应市场化要求。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对投资(造价)实施分段监管,各部门不愿揭盖子,暴露出深层次问题,不那么好解决;政府及国有投资与外资、社会投资(房地产)工程造价管控方式和监管制度有差距。
3. 现行政策环境不断扩大定额作用
工程计价政策将定额与招标评标、价款结算、财政评审、工程审计等进行捆绑,发承包双方、咨询企业、监管部门等基于“方便”“权威”或“免责”等考虑,扩大了定额在工程交易和实施阶段的作用如业主利用定额可以快速发包、结算,通过暂定金额虚高子目肢解发包以及利用政府发布的信用背书“免责”。施工单位为提高中标机会,比照最高投标限价利用定额组价投标,进行不平衡报价、套路变更。形成诸多问题,积重难返,市场优不能胜、劣不能汰等。
4. 分段式造价管理难以适应国际竞争
工程咨询资质实施分段设置,导致全过程造价咨询业务被行政割裂,投资咨询单位负责可研估算、设计单位负责方案估算和扩初概算,招标代理负责招标文件和清单编制,造价咨询企业负责招标控制价编制,评标由社会专家主导,建设成本管控由造价咨询企业或监理单位承担,财政和审计部门委托造价咨询机构开展财政评审和工程审计。这种碎片化管理, 导致各阶段造价信息不贯通、责任主体划分不清、出现理论上负责实际上又都负不了责的结果,前期、交易期、实施期和结算阶段脱节,影响投资效益发挥,增加了建筑市场监管难度,也限制了工程造价咨询业务建设,不能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没有能力配合政府一带一路的要求参与国际竞争
5. 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职能亟需转变
我国造价管理机构和行业不断强化和过度依赖定额,而确定工程交易价格是甲乙双方基于市场行为公平竞争的结果,应该受到法律保护,招标控制价应由招标人主导,政府无须过度干预,造价管理机构应弱化交易阶段过多监管,加大市场诚信履约环境建设,维护合同有效执行。价管理机构必须加快转变思想观念,主动求变、自我革命,发挥造价管理市场化“领头羊”的作用,更多参与制定市场规则、发布价格指数指标、建立政府投资工程数据库、更好服务市场主体、规范市场行为等
模块二《工程造价改革方案》的内容与亮点
亮点1:造价改革思路目标清晰——由市场真真形成造价
1985年以前:政府定价——统一量固定价统一费
1985-2003年:政府指导价——统一量指导价竞争费
2013-2019年:市场调节价——清单量调节价竞争费(实现量价分离)
2020年:市场形成价——清单计量、市场询价、自主报价、竞争定价
亮点2:改进工程计量和计价规则
举措:修订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修订工程量清单计量规范、统项目划分、特征描述、统-计量规则和计算口径、统一费用组成和计价规则
目的: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计量和计价规则,增强我国企业市场询价和竞争谈判能力,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企业“走出去”
深度解读:文一条要求“坚持从国情出发,借鉴国际通行做法,修订规则。通过建立
更加科学合理的计量和计价规则“第一所谓更加科学合理就是要考虑BIM正向设计的直接出工程量问题;第二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就是要深化与国际接轨,使我们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跟国际同行用一套标准和规则,说一套语言(计量、合同),同样事情(项目管理) ,以增强中国建筑业和工程咨询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亮点3 :完善工程计价依据发布机制
举措: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概算定额、估算指标编制发布和动态管理、取消最高投标限价按定额计价的规定,逐步停止发布预算定额、政府搭建市场价格信息发布平台,统一信息发布标准以及规则、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信息平台发布各自的人材机市场价格信息、加强市场价格信息发布行为监管,严格信息发布单位主体责任,
目的:完善工程计价依据发布机制
深度解读:38号文件这一条表明,一是逐步停止发布预算定额,二是取消最高投标限价按定额计价的规定,从这二点看,今后投资管控的思路就是,施工招标前政府投资和国有投资项目招标前投资管控仍沿用“可研+估算”和“初设+概算”方式,施工招标后,加强工程施工合同履约和价款支付监管,引导发承包双方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开展工程款支付和结算,全面推行施工过程价款结算和支付。
亮点4 :加强工程造价数据积累
举措:加快建立国有资金投资的工程造价数据库、按地区、类型、结构等分类发布人材项目等造价指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为概预算编制提供依据、加快推进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综合运用造价指标和市场价格,控制设计限额、合同价格
目的:确保工程投资效益得到有效发挥
深度解读:《方案》将预算定额与招标控制价编制脱钩后,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清单定价的优势,当然由于定价依据全面市场化,故也需要更加重视工程造价的数据积累。过去我国建筑业尤其是工程咨询业长期依赖定额,技术手段单一,计量计价工作趋于简单,科技含量日益降低,影响了工程造价咨询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次改革方案就是要在计量计价依据上给咨询企业断奶,迫使其在数据技术、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和合同管控等方面培育能力提高水平。
亮点5 :强化建设单位造价管控责任
举措:引导建设单位根据工程造价数据库、造价指标指数和市场价格信息等编制和确定最高投标限价;按照招标投标有关规定,在满足设计要求和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投资效益
目的:提高投资收益
深度解读:这一条改革是说,虽然定额计价方式与最高投标限价编制脱钩,但并不意味着最高投标限价的确定将变得无迹可寻,反而强化了建设单位的责任,应依据来源更加贴近市场,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投资效益。另一方面,有关各方必须重视预算定额脱钩后的投标最高限价编制工作的落地,尤其是深度参与施工图预算和招标文件编制工作的工程咨询企业,需要尽快适应、主动转轨。
亮点6:严格施工合同履约管理
举措:加强工程施工合同履约和价款支付监管引导发承包双方按照合约开展工程款支付和结算全面推行施工过程价款结算和支付探索工程造价纠纷的多元化解决途径和方法
目的:规范建筑市场秩序、防止建设领域腐败、防止农民工资拖欠
深度解读:此次《方案》推行过程结算,将有效实现结算和争议前置,避免工程最终结算久拖不决,也能尽早对争议部分进行解决。将有力推动工程建设领域的结算前置和争议前置,加快工程价款结算和支付进度,切实保障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建设工程自身的大体量、长周期和复杂性决定了其长期以来是争议频发的领域,而建设工程纠纷最终的落脚点往往是工程造价纠纷,因此,能否妥善解决工程造价纠纷,将深刻影响建筑市场的稳定和秩序,以及建筑业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方案出台这一规定,是顺应呼声,大快人心的好事!
亮点7:顶层设计、措施有力、责任明确
举措:(一)强化组织协调。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审计等部门间沟通协作,做好顶层设计,按照改革工作方案要求,共同完善投资审批、建设管理、招标投标、财政评审、工程审计等配套制度,统筹推进工程造价改革。
(二) 积极宣传引导。加强工程造价改革政策宣传解读和舆论引导,增进社会各方对工程造价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为顺利实施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三)做好经验总结。充分尊重基层、企业和群众的首创精神,认真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不断完善工程造价改革思路和措施。
目的:造价改革成功
模块三 造价大变局下建筑业企业挑战与对策
一、不确定性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种常态,积极拥抱变化
疫情期间,以往基于稳定的、确定的逻辑制定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应该得到重新审视,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工作机制和模式必须是柔性的、动态的、自我调节的。而这次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彻底改变了原有工程造价的认知,取消定额作为计价的基础,让很多造价初中级人员不知所措。事在变,人亦变,随着政策的落地,造价与市场接轨已成必然,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拥抱当下的变化。造价改革进入深水区,不破不立,定额不是保护伞,也是万能神器,企业只有顺势而为,才能持续进化。
二、抓住造价改革政策的窗口期,学习标杆企业
当前工程造价改革已经吹响了号角,未来与其被动改革,不如当下主动变革,辨明大势,顺势而为,跟上时代新潮流。其指导思想就是摆脱传统定额模式计价的束缚,学习企业定额、动态清单、动态定额、模拟清单等市场化体系计价方式,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建议业主及咨询公司多向标杆的承包商学习,学习他们的计价方式建议咨询机构要多向国外同行多学习,学习他们无定额的计价方式招标代理机构要向菲迪克学习,学习世界银行和香港的评标方式;我们要认真钻研BIM,掌握BIM直接出量的方法。这一窗口期不会太长,把握时机才有未来!
三、强化合同管控造价实现企业向上提升
方案强调“严格施工合同履约管理。加强工程施工合同履约和价款支付监管“ ,这是促进建筑业企业造价管理向.上提升的重要手段。工程造价专业的发展进路的四大台阶分别是:计量计价、合同管控、项目管理、投融资管理,大多数企业和专业精英仍停留在第一、二台阶之间,与国家对行业的要求有较大提高空间。本次方案的出台必将大大促进广大建筑业企业和专业人士实现算量筑底业务与商务管理、咨询业务分离,进而向第二、第三台阶跃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 强化获取并处理工程造价相关数据的能力
建筑业必须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迅速强化自身获取和处理工程造价相关数据的能力,迅速整理梳理过往咨询形成的数据,形成企业造价数据库,并不断完善更新。以后建筑施工企业的投标竞争力必然表现在“数据能力”之上,整个工程造价咨询产业也必然形成“数据为王的竞争态势。
五 改革方案的发布加速了数字造价的到来,企业应顺势而为
尽快形成自己的企业数据资产随着造价改革推开,企业造价数据库顺势而来。无论是行业、行管还是企业,必须注重数据的积累。数字化应用不仅仅是数字造价管理理念的落实,更是深入推进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重要武器!数据支撑自动化决策,助力于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实现决策能力规模化,并释放精力用于思考未来!前有全行业加速积累信息大数据的热潮,后有国家政策和市场趋势的浪潮,打造持续加速、持续颠覆、持续开拓的数据引擎,将成为引领行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六 升级组织能力,激活创新引擎,保障企业发展
随着造价改革的深入,目前很多企业或个人还存在认知局限和依赖传统思维和经验主义的习惯,其战略执行能力无法满足业务快速发展所需,激活企组织升级变革迫在眉睫。
模块四 聚变下造价人员如何守正出奇迎接挑战
一、认知局度转型
进入新工程咨询时代,我们必须将单纯的造价工作提升到“项目治理”、“智慧管理” 的新高度去思考,我们造价人员的认知应提升到大格局、大视野、大情怀、大智慧、大数据、大生态圈的建筑命运
二、思路理念转型
进入工程造价管理的新时代我们必须树立“全过程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为本、流程再
造、重心前移、策划先行、合同协同、商法融合、价税双控、效益为王”的新理念。
三、 身份定位转型
必须由过去的造价员职位华丽转身为高级工程商务管理人员、而高级工程商务管理人员必须做到“技经跨界、商法融合”必须成为“懂技术、会管理、精造价、通合约、善法务、晓财税”的综合型人才。
四、管理模式转型
我们必须由过去单一的造价管理模式转为“技术、造价、合约、采购、法务、财税”的六方协同管理模式。
五、工作内容转型
必须由过去以“计量与计价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传统造价工作向向以”项目策划、合约分析、商务法律、财税筹划、投融资“等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转变,做到合同协同、商法融合、价税双控!
六、技术手段转型
必须由过去以手工计算为生的造价工作,转变为利用新技术新工具提高效率_上来,加强对见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善于利用BIM、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VR等现代化的手段,
是高我们工作效率上来。
七、价值观念转型
工程造价管理了工作必须由过去单纯地追求数字结果向追求过程精细控制转变,要由过去追求结果精确向追求项目增值转变。
(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181157527)
“取消最高投标限价按定额计价”对施工企业的影响
一、定额计价改革的必要性
1、要确定一个比较适合的最高投标限价,需要具有比较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对市场价格的把控,但是在定额计价模式下,定额计价不是依据行业经验和市场价格,而是紧盯定额报价,容易造成投资失控,浪费财政资金,还容易造成造价失控。
2、造价人员在不了解行情的情况下,往往只懂定额,却不懂成本定额,一些具有质量和成本优势的施工企业,想发挥价格优势竞标,但却中不了标。
可以说,定额计价没有错误,但是需要执行者在理解与运用上需要较高的水平,但是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如果取消定额的利弊分析
1、积极来看取消定额计价,有利于设计企业发展全过程咨询,迫使施工企业加强成本管理,优胜劣汰,真正实现优质优价。
2、消极来看取消定额计价并不能解决彻底解决问题,不仅是上述问题,包括市场化、设计总承包等问题在内,都是建筑行业各个地方整体影响产生的问题。
三、施工企业应如何应对
1、提升预算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
提高市场价格的熟悉程度(或者价格信息手段/渠道),比如广联达市场材料价格数据库、造价通材料数据库这些大数据终端会变得炙手可热;提高对工艺的了解程度,比如原来预算定额中的工艺流程,以后要从实物图纸和图集上去理解,不再是简单套用,类似企业定额这些也需要随着技术进步时间价值等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更新。
2、培养典型的专项工程预算员及冷门专业造价员
这一类能力要求集中在对市场价的熟悉程度,更讲究市场经验。比如今年铺装600*600地砖人工费约在40-50(各地区收入消费不同),这一类他更讲究市场化,做法相近可以参考的价格数据信息渠道非常多。再比如机场跑道、滑行道,厚度夹层和添加剂等等都难以在市场找到参考,只能从通货膨胀、工序、材料工艺、工种耗时等分解分析再组合,计算出当年的单位价格,甚至有些工程只能用成本加酬金的方式计算,但是如果对工艺不够了解,往往都会出现无法有效控制成本的结果。
3、健全企业的管理体制,培养员工证据意识
取消定额前可以快速套价整体下浮(借助套定额拉平全局利润线),取消定额后全靠市场经验和自己分析组价汇编企业定额意味着更大的工作量,预算人员往往除了要编制投标清单文件,还要做劳务结算,处理签证争议,工程结算书等等,如果还增加做企业定额的工作,那必须做多次现场工时分析、材料用量分析、机械折旧计算、通货膨胀额补正等等,同时进行平均组价调差等后期工作。在工程量和单价没有依据时,就需要施工企业的造价和现场紧密结合同时培养牢固的施工过程证据留存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