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投资是提倡责任投资(responsible investment)和弘扬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投资方法论。ESG的具体含义包括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责任(Social)与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个维度。
本篇作为ESG投资系列报告的第一篇——总篇,重点介绍了ESG投资的兴起、发展与现状,并将ESG投资四大主要环节(上市公司、评级体系、策略产品、监管政策)的核心观点进行了阐述,最后对我国ESG投资发展的前景及如何建设ESG生态体系,提出了我们的看法和见解。
ESG投资的兴起与现状:理念逐渐受到认可,规模增速远超全球资产管理行业整体增速
ESG投资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起源于宗教教会投资的伦理道德投资,自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 GlobalCompact)首次提出ESG的概念以来,ESG原则逐渐受到各国政府和监管部门的重视,ESG投资也逐渐得到主流资产管理机构的青睐,从欧美走向了全球。
近十年,ESG投资规模增速远超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整体增速。从地区分布来看,美国市场2020年占比达到48%,一举超过一直排名第一的欧洲市场,成为ESG投资最大市场。近年日本市场的份额提升较快,2020年达到8%,排名第三。
ESG投资面面观:ESG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和价值、评级上“存异”但难“求同”、策略端ESG整合成为主流、监管重视信息传导和政策性资金引导两大机制
上市公司:随着ESG投入的增加,企业利润的变化趋势可能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倒S型”曲线;从实证结果来看,ESG对于企业的短期股价和长期市值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且致力于ESG实践的上市公司具备更高的长期成长性;对于ESG治理处于相对初级阶段的企业,可以采用“评估测算-立项治理-主动披露”的改善流程迅速提高ESG治理水平,对于优秀企业,则应该总结教训,带领行业及上下游产业链不断提升环境与社会责任,进一步提升公司在行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评级体系:虽然全球在ESG投资理念上已经形成较为一致的原则和指引,但在ESG评级体系上,则体现出明显的差异,且我们认为ESG评级体系很难“求同”,例如评级方法和指标体系的差异消除依赖于ESG投资理念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而不同国别地区由于社会发展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导致的差异存在其合理性,几乎不可能消除。
策略产品:ESG投资策略主要分为七类,其中负面筛选、ESG整合、参与公司治理应用相对广泛,近年ESG整合策略逐渐替代负面筛选成为市场上份额占比最高的ESG投资策略;综合对欧、美、日地区ESG投资产品发展的分析,我们认为影响ESG投资产品策略选择及规模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发展路径、投资者认知、政策推动、资金引导、资本市场深度。
监管政策:监管政策在ESG投资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自上而下”推动作用,在制定监管政策方面联合国是最具影响力的推动者,各地区ESG监管路线各有特色,但均看重ESG的信息传导和政策性资金的引导;按照各地区监管政策特点我们将ESG监管模式拆分为两个维度,即“强制-自愿”与“整合-单因素”。
碳中和背景下中国ESG投资展望:碳中和会加速中国ESG投资的发展,投资规模2025年有望达到20-30万亿元
碳中和会加速中国ESG投资的发展:一方面遵循碳中和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一定会降低投资者的潜在回报;另一方面碳中和将对行业、产业机构和区域经济产生较大的中长期影响。在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叠加因居民资产配置转移带来的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将从多方面快速推动ESG投资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ESG投资的潜在规模测算:参考欧洲、美国、日本的资产管理规模和ESG投资规模,我们预计中国ESG投资规模于2025年达到20-30万亿元,占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的20%-30%。借鉴全球ESG公募基金的发展速度,我们预计2025年中国ESG公募基金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左右,与当前规模相比有超过2倍的增长空间。
我国ESG投资生态的建设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战略层面,一是“强制披露+自下而上”的ESG监管模式更符合我国发展阶段和国情;二是要格外需要注意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的有机融合,体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战术层面,建议以信息披露机制为核心充实数据和完善评级,尽快完成ESG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资金引导方面,通过社保、养老金等政策性资金有效引导中国ESG投资的开展,同时逐步引导其他资产管理机构践行“双重(投资收益、ESG)底线”原则。